####是: 免费发布信息 下载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综合首页- 阴阳风水 - 风水论文 -
 
论风水影响人们吉凶的基本原理

风水论文  加入时间:2013/8/16 8:58:12     点击:1786

 风水学是我国研究自然环境的气场对人们吉凶祸福的影响的一门传统学问,此气场不是空气这些形而下的东西,“气”古人叫“炁”,是一种能量场。本文立足于此,讨论风水影响人们的吉凶祸福的基本原理。

  
  一、“炁”概念在风水学中居于中枢地位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贤哲在内省式的返观内照修炼中开发了人体潜能,发现了万物有气的事实以及气的基本运动和作用规律,做了如实记录,形成了我们##称之为“气”的文化,气文化不仅是哲学观念,而且是反映客观现象的自然学问。风水学、中医等传统学问都是气文化的产物,是气理论的应用。借用中医学者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的一段话来说明这点:“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特点。我们现在确立的是外证的确立,内证确立是在人体内部的确立。思考人类的进化,正是因为内证特点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中医文化,才构建了中医理论。前人如果没有内证实验的参与,如果没有非常精微实验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无法知道经络、穴位,不晓得十二条经脉怎么走向的。没有实验、没有这种功能,是不可能确定十二条经脉行走路线的,也不可能确定哪个穴位治什么病?这些东西不是思考出来的。”因此“气”的概念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
  
  二、气与气数
  
  “气”不是空气的气,而是一种能量,古人也叫“炁”。气是怎样产生的呢?古人认为万物皆有气,虚空上下也有气,气是道的产物。
  
  “象”“数”“理”“气”是风水学的基本要素。《易传》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数理论是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内省修炼总结出的一套对自然万物相互关系及演化规律进行表述的“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的符号系统。人们熟知的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是对事物的状态、范畴、结构、形象、条件的符号表述系统。象数理论通过研究各种事物抽象或具体的形、象来了解掌握事物规律的学问,它通过研究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感知得到的具体的形、象作为基础,通过符号和运算法则来分析、掌握事物气数的演变规律,对事物做出##的定位、分析其与左邻右舍的联系、分析其过去、现在的状况、未来的演变趋势和结果。
  
  自然界中某一时空点的气场包含该时空点一定范围内事物的状态、范畴、结构、形象、条件等信息,这些信息综合成一个象,有象则有数,数代表相应的气。所以气场不是单纯的能量场,而是含有信息的,信息是多元的,用数学语言说就是多维的,气数是一个包含气量和信息的多维向量。
  
  气与气数的关系,就是气是载体,气数是含信息的气场。做个类比,气与气数的关系类似于电场磁场与调制电磁波的关系,电场磁场不含信息,而经过调制的电磁波则含信息,无线电通信就是对电磁波的调制与解调。
  
  三、风水学的基本原理
  
  风水学是揭示自然界的气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吉凶祸福,指导人们积极地去营造对自己有利的气场,避开不利气场的学问。由于炁是形而上的东西,如何影响人们的吉凶祸福的基本原理,在笔者所看得到的书籍中均没有清晰的解释,罗列了很多吉凶的龙砂水和星盘格局,也就是做出很多推论,但不说明为什么是这样。风水学的祖师是知道这些基本原理的,就是当今的一些学者也可能是知道的,只是不说而已,这是文化传承中的一个弊端。这个现象用一个现代常用家电打个比喻:一台电视机,用户使用说明书上告诉用户如何使用就能收到电视节目,简单的调试。说明书##不会说电视的工作原理,即使附电路图,一般的用户也不可能知道电视的工作原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风水类书籍基本上就相当于用户说明书的层次,大量论述的是推论的运用,技术性层面的东西,很少涉及##基本的原理。
  
  风水学的##基本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耳熟能详的“天人合一”说,但天人合一又过于抽象,过于定性,难以定量运用。或者再问一句,天与人如何实现合一?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本文的缘起。
  
  《易经》“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就是风水学的原理。《易·文言·乾》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这段话指出气类相同的事物会产生相求的运动。这是一种相应相通的作用,这种作用形成一种推动力,使各种事物向着自己的同类靠拢。《易传》又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认为一切事物类同则相聚,类异则相分。《管子·白心篇》说:“同则相从,异则相距。”汉代董仲舒也提出:“百物其去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非有神”
  
  老子的论述也是异曲同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这段话表明了“从事于甲者,同于甲;同于甲者,甲亦乐得之”的原理。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主要是指含有相同或相似信息的气数互相吸引,互相感应。
  
  四、风水影响人们吉凶的机制
  
  “气数”决定吉凶。祖国的术数文化很多都是在揭示人、物的气数及其演变规律,指导人们创造外在的气场来影响人、物的内在气数,实现趋吉避凶。
  
  风水学是象数理论的工程应用的子理论。《易传》讲道:“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者就要求我们“知变”、“应变”、“适变”,才能把握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内在规律。我们##要深入理解风水学的各种论述和根据变化了的事物发展风水学的应用范畴,也离不开这套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这个理论基础或理论意识,对古人的推论就不能举一反三,提纲挈领,学到的就是死知识,而不是活学问。
  
  有从事玄空风水的学者贬斥批判那些在运用玄空风水理论的时候兼用“形象风水学”来分析解释问题的人是在“搪塞”,“脱离易理”。这是没有道理的,是自己遗忘了易学象数理论在风水学中居于指导地位的事实。
  
  自然界的气场(风水)通过这么一个公式影响人们的吉凶祸福:
  
  甲物→象→数→气→←气←数←象←乙物
  
  这个关系式的意思是:自然界中甲事物的状态、范畴、结构、形象、条件等综合成一个象,有象则有数,有数则代表有相应的气,如果此气场作用于人而成为人的气数(以下简称受气场作用的人为“宅主”),宅主的气场就会含有甲事物的某些属性,与另一事物乙所形成的相似或相同的气场容易产生谐振,根据“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原理,甲乙两物就有互相吸引的趋势。宅主如果长期受到甲气场的作用,宅主的气数中将包含甲气场的因素,因此,宅主的气数也将与乙气场互相吸引。
  
  自然界的事物千变万化,其象则层出不穷。人们为了分析的方便,象可以概分为天象、地象、人象,所以气也分天气、地气、人气。在风水中,形势法着重研究地气对人事的影响,****法着重天气对人事的影响。而真正灵验的风水流派则综合天气、地气对人气的影响,这就是峦头为体,****为用。事实上,****运算所用的九星同样有物象,八卦类象加五黄类象就组成了九星物象。这是玄空风水判断九星吉凶以及应验判断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天气、地气还是人气,都离不开象,象、数、气是一体三面,说象则数和气在其中,说数则象和气在其中,说气则象和数在其中。
  
  风水的龙砂穴水的格局强调要山还水抱,关锁有情,使得穴场的气场得到保护甚至加强,这个气场作用于人,则可以改变人的气数。气场越强,则作用越大,改变人们的气数越明显,吉凶休咎的趋势就越明显。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传统风水对龙脉、砂水堂局的形象和九星组合比会人事。同样,我们也能够发现古人一些过时的论述,以及古人没有论述过的新峦头形象,其影响人们吉凶又有两种情况:
  
  1、假设宅主的气场较小,则宅主被乙物吸引而有向乙靠拢的趋势,成为乙气场中的一个角色。
  
  《葬经》关于砂水的象与吉凶是这样说的:“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昏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灾舍焚仓。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卧剑,诛夷逼偕。形如仰刃,凶祸伏逃。”还有论述道“罗城砂形如幢幡丹炉之类,出神仙;砂形如印如剑,唯有天师能持之。”
  
  用“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原理,我们可以根据现代的新事物做出新的推断:砂形如文峰兼轮船,则海外求学;形如枪炮加轮船,出水兵;如果来龙有旗山护送,出海军将领;等等。同样,根据此原理,过去的一些论述,有甲物的象、数、气,但是现在已经没有相应的乙物了,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象、数、气与甲物之气相吸引,则这样的穴场就不能产生过去所指出的吉凶了。比如过去有“拜相山铺展毡”,主出高官。但是,现代,即使是任命高官也不需举行跪拜领职的仪式,没有这样的气场,因此这样的朝山就要另外分析了。
  
  2、宅主的气场相对较大,则宅主将吸引适应其气场的东西,纳入其气场中。比如,玄空星盘的2、5组合的星气作用于宅主,失令时,成为疾病的内因,吸引外在的致病因素,从而影响宅主的健康。
  
  反过来说,人们若要想实现某种目的,可以通过在自己周围造就类似的气场,从而为自己制造趋向目的的内禀动力。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就是风水学##基本的原理,在此原理的指导下,可以减少不同风水流派观点的纷争,找到共同点,也可以指导人们进一步发现新的风水格局与时代新出现的事物的对应,推动风水穴的继续发展。
上一条:风水内涵概述
下一条:浅论分水与健康财运
 
加盟合作
国际易学联合会 (7-17)
北京市易学网络链接 (11-1)
河北省易学网络链接 (11-1)
天津市易学网络链接 (11-1)
中华易学导师联盟协会 (12-16)
中国传承人文规划建造学会 (12-16)
职业易学家——社会公共查询平台 (7-23)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备案号:鲁ICP备202408033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186号